2024年 11 月 5日,温州市周晓秋“名师送教”工作室第七次活动于温州实验(府东校区)小学举行。周晓秋“名师送教”全体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以“研课磨课促成长 砥砺前行共传承”为主题,开展非遗公开课的磨课以及系列课程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精心研磨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让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守护与发扬我们的文化遗产。
《渔灯舞》课例研磨:从无到有的创造
首先是洞头区灵昆一小的胡嘉窈老师的《洞头渔灯舞》课堂,课的背后,是五次磨课的不懈努力,从最初的资源匮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音乐、没有道具,到如今课堂上的生动演绎,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与汗水。学生们在胡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学会了渔灯舞的基本动作,更深刻体验到了这项传统舞蹈所蕴含的文化韵味与海洋民族的精神风貌。每一次转身、每一次跃动,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与传承,也是对学生审美情趣与身体协调性的全面提升。



《永昆》课例研磨:穿越时空的对话
如果说渔灯舞展现了海的壮阔与民的淳朴,那么永嘉昆曲则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周晓秋老师的引导下,来自大门新城实验学校的董老师通过查阅相关书籍、拜访老艺人等渠道去了解永昆,寻找素材,而如何将素材搬到课堂,这无疑是又是一个挑战,通过第五次磨课的反复推敲与实践,让学生们在“巾帼英雄樊梨花–巡营片段”的体验中,跨越时空。孩子们从唱腔、板式到乐器、风格,全方位感受昆曲的魅力,既增强了互动性,又极大地提升了趣味性。这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青少年文化自信的培育,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打字机》课例研磨:科技与传统的交融
陈蕾老师的公开课《打字机》,则展示了现代技术与传统教育的完美结合。通过这节课,学生们不仅学习了打字机的历史与工作原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科技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激发了探索未知的兴趣与热情。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接纳并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洞头民歌》《脚擂鼓》课程研讨: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
下午的课程设计研讨环节,围绕《洞头民歌》与《洞头脚擂鼓》展开,这是对地方文化的一次深度挖掘与再创造。老师们通过系列课程设计研讨,不仅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更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教学方案,旨在将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形式引入课堂,使之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促进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活动的尾声,以一场深入的研讨交流作为压轴。老师们围坐在一起,在这里,老师们各抒己见,分享磨课过程中的收获与挑战,讨论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学体系。这样的交流平台,不仅加深了参与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也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灵感。
“研课磨课促成长 砥砺前行共传承”活动,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当教育者心怀对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时,就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广阔世界的大门。这场活动播下了文化的种子,静待它们在未来的教育田野上生根发芽,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共同书写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