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陈苗2023 > 本市信息 > 环境·材料·学习——温州市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第九次活动

环境·材料·学习——温州市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第九次活动

浏览量:155|发表日期:2024-06-07|来自:温州市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


教育的本质,是激发潜能,引导自我发现,是一场心灵的旅行,引导思维的碰撞,自我探索。聚焦关注高质量师幼互动,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基于“学习小主人”、“游戏小主人”、“生活小主人”和“环境小主人”四个模块,将全体学员分成四个小组,以“行动与追随”为研修出发点,以“N次研讨”点燃学习热情,带动学员卷入式研修。

本期环境小主人,聚焦环境·材料·学习主题经历了制定计划、实验观察反思研讨、优化实践四个阶段,从区域动态变化、区域材料优化、主题墙面故事、游戏材料探索四个维度进行了研究实践,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基于数据和实践案例的精准研磨之旅

 

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它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环境小主人在研究初期,基于当下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实际问题开展了跨区域、跨梯队、跨层次的问卷调查;基于调查的现状,梳理现实问题,聚焦实际问题制定研究计划;根据计划内容,进行实验跟进,开展基于数据的精准观察;根据实验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梳理教师指导策略;再次实践优化,到最后的活动复盘历时两个半月。


6月4日,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成员齐聚文成县兴福堂幼儿园开展沉浸式研修活动。让我们跟随环境小主人走进他们的研讨现场。

 

 

 

板块一:区域环境动态更新

 

黄伊密《从做一本书,到开一家店

    为更好地跳出“摆拍式假游戏”的静态模式,转变为“动态化真游戏”,黄伊密老师对区域游戏的调整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实践,在她分享的案例《从做一本书,到开一家店——区域游戏动态化的全新实践》中,通过追随幼儿兴趣,分析幼儿可习得经验能力,探索实施有效策略等步骤,先后对区域游戏做了4次针对性调整,以此支持幼儿深度学习和发展

一调:空间拓展

    教师观察幼儿应对突发情况,自主拓展美工区空间不介入干预的做法实则是对幼儿的隐性支持,以此提升幼儿灵活应变的经验,发展自我感知、调节能力。

二调:材料投放

    随着美工区安静书游戏内容的更新,师幼互动讨论收集所需材料,并针对纸袋引发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帮助幼儿掌握纸袋做书的技能,提升其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三调:区域新增

    为提升幼儿角色扮演经验,提高空间布局规划能力,发展其想象与创造力,教师助推幼儿开设角色区披萨店,并借助魔毯工具帮助幼儿复盘分析,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游戏情节发展。

四调:区域联动

通过游戏回顾,幼儿探讨“厨师的工作内容”,并运用各种资源丰富图式,最后整合经验、迁移运用,实现了区域联动的同事,助推了游戏情节的发展。

 

板块二:常用材料和不常用材料优化

 

张璇璇《观察·迁移》

你观察过建构区材料的使用情况吗?张璇璇老师通过两个月的观察,统计对比数据,分析幼儿使用常用与不常用材料背后的原因,并根据不同材料的使用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策略。

做法一:实践、回顾、梳理:关于熟悉材料的经验建构

教师借助集体教学,展示搭建较好作品,帮助幼儿回顾建构过程,在过程中梳理乐高积木与不常用材料的相似之处。

做法二:观察、比较、模仿:关于陌生材料的建模

从观察入手,了解不常用材料特性;引导幼儿模仿作品构造图,通过示范、讲解,支持幼儿的搭建,并比较作品与图纸的异同之处,提高建构水平。

做法三:替代、形变、组合:关于单一材料的拓展

基于对材料的了解,幼儿寻找乐高积木的替代材料,尝试改变材料原本形态进行搭建,最后对单一材料进行组合,形成融合作品。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最真实的自我表现。教师应该以观察为手段,关注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和思考幼儿的需求、意愿、困难和情绪体验。理解、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推动游戏的发展,促进幼儿能力的提升。

 

板块三:同一材料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作用

 

章易文观角色游戏,察材料对比》

  关于同一批材料对于不同年龄段而言,它的价值有什么不同?两个年龄段的孩子在使用同一个材料会发生什么样不同的现象?儿童在发展材料需要发生怎样的一些变化?

  章易文老师在她分享的案例《观角色游戏,察材料对比——小中班角色区材料投放对比研究》中,通过对比实验的形式,将理论和实践进行链接,在观察了解“理论循证”识别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从而调整材料投放策略。正如在实验中发现,小班和中班幼儿在娃娃家和医院游戏中对材料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教师从现象背后的原因出发,分析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及思维特点,从而调整材料投放策略,进而关注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支持他们对材料的使用,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在各方面的发展。

板块四:让无声的墙壁变成有声的教育

 

夏李琴《“1+N”:幼儿园有故事的主题墙创设路径》

     文成县教育研究培训院夏李琴老师通过前期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在环境布置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师精心布置的主题墙却没能吸引幼儿驻足观看和互动,成了幼儿身边的“陌生墙”、“隐形墙”。

       为了让无声的墙壁变成有声的教育,让幼儿和环境“对话”,在温州市课改“九把钥匙”的引领下,深入理解并实践“有故事的环境”,梳理出了有故事的主题墙创设路径,围绕一条主线,衍生N种路径。“1”条主线是教师基于对主题价值的思考、目标的审议、线索的梳理,从教材、儿童、方法、资源等做的主题审议,形成预设的一条主题脉络。在原有主题审议经验的支持上重点思考价值、目标、线索及儿童的学习,形成一思价值二研线索三问“儿童的学习在哪里?”的路径。“N”种路径,包括内容的多元涉及、幼儿的多元表征、主体的多元参与,以及这三者的弹性跨越,形成变量的多元路径。

      通过小班《感官游乐园》主题为例子,生动阐释了教师如何“题”发挥,丰富有故事的内容,让幼儿的学习深度化;“势”而为,支持有故事的表征,让幼儿的思维可视化;“级”而上,构建有故事的互动,让参与的主体多元化;随心所“域”,实现有故事的灵动,让墙面的布局弹性化。

板块五:高结构材料vs低结构材料

“一辩一驳启智慧”

《助推幼儿深度学习——高结构材料VS低结构材料》

 

 

工作室的8名学员围绕着“低结构or高结构材料更能引发幼儿的深度学习?”这一辩题展开了别开生面的辩论,展现了双方辩手对教育理念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高结构材料组围绕着目标明确、规则清晰、易于掌握、促进专注四大特质进行论述,而低结构材料组则根据布鲁姆的四大思维目标:生活性、联结性、开放性、塑造性来阐述。

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一方强调高结构材料在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方面的优势,另一方则突出低结构材料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的潜力。一方步步紧逼,一方则是运筹帷幄。这种辩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材料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方面的不同侧重点,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平衡两者的关系。

     这场辩论不仅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的探讨,更是一场关于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思考。通过这场辩论,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高结构材料和低结构材料在促进幼儿深度学习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从而为我们的教育实践提供更加科学的指导。

 

板块六:导师精准点评

    陈主任对“环境小主人”组所展现的严谨思考、笃定前行的研修态度以及她们团结协作精神给予了高度认可,并对研修组活动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点评和指导。

一、环境动态调整

陈主任指出幼儿园的环境不是固定不变的,应随着幼儿的游戏进展和兴趣发展进行动态变化。而每一次环境和材料的调整都应源自幼儿的发展,而不仅仅是兴趣。她认为,幼儿的真实发展就是对教师职业胜任感形成的最大支持。

二、打破固化认知

陈主任鼓励教师每日记录持续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才能走进事实真相,真正了解幼儿的需求。通过统计对比数据打破对材料的固化认知,根据不同材料的使用情况给予不同的支持策略,从而实现材料最优化。

三、材料投放适宜

陈主任的剖析引发了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材料投放的审视,应根据各年龄段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式,投放适宜的材料,以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她指出,适宜是教育的最高层次。

四、学习生发故事

陈主任强调“有故事”的环境是一个理念和实践导引。每一个环境的创设都需要进行换位思考,富有教育意义。学习产生有故事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助推幼儿全面发展。

五、思辨付之实践

陈主任指出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在辩论过程中更加明晰自己的思考和认清自己的认知局限。希望教师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判断标准,对专家的“说法”持有质疑精神,要有自己的判断,并将辩论思考所达成的共识付之于日常的实践。

环境、材料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为我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环境与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不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需要紧密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实现双向推动,从而真正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和发展。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陈苗“名师送教”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中,我们见证了环境如何通过区域动态化的新游戏、材料的优化使用、不同年龄段材料价值的对比以及有故事的主题墙创设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进他们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教师们通过观察与理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不断调整和优化环境与材料,以实现幼儿的深度学习。每一次的尝试和展示虽不完美,但正是这些缺憾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在陈老师的引领下,我们将继续以一颗对幼教的热爱之心,共同探索教育的新境界,助力孩子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