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为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5月17日下午,温州市张寰宇“名师送教”工作室成员来到风景秀丽的温州大学附属学校(温州榕园学校)开展了“单元整合教学的内在逻辑”主题送教活动。
活动伊始,来自榕园的三位语文教师依次为我们分享三节课例。



蔡安琪老师以《读英雄气概,写非凡精神——七(下)第一单元整理课》拉开分享序幕。蔡老师从三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阐述:目标的制定、学习过程及我的反思总结。如何制定目标?蔡老师以《新课标》为依据,要求学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从而能对作品中的感人情境和形象说出个人体验。学习过程上,蔡老师基于单元特质、教材要求及学习分析确定了单元大概念,并依托于本单元学习目的“写出人物精神”,分解单元知识概念,创设驱动任务:“如何制作公众号来宣传家乡的名人”。最后,蔡老师立足于《新课程》中的文化自信、语言运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进行复盘反思。
周白雪老师分享的是《少年有梦想,演讲传力量——八(下)第四单元整理课》。周老师通过单元教材的编排和教材任务的解读,发现单元其实依循着一条“阅读为基础、探究为内核、由读到写、再到演讲实践”的逻辑,于是依据演讲词的主要特点,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深入理解演讲词的针对性、条理性、感染性。教学环节中,学生可以通过模拟演讲、自我反思、主题演讲等活动,撰写出一份有听众意识、观点明确、富有感染力的演讲词。周老师的教学设计从把握演讲特性到撰写演讲稿,初步进行了知识读写能力的结构整合,使学生对于演讲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朱舒心老师分享的是《游山水风光,遇真实自我——八(下)第五单元整理课》。朱老师以旅行推荐报告为项目成果,以单元中的四篇文章为素材,让同学们进一步去形成对游记写作指南的认识。从学习起点上看,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经验,并对如何写景抒情有了基本认识,但学生尚未准确理解游记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建立的特点,尚未对游记写法自由、风格多样的特点建立概念性认识。因此,朱老师在反思中提及设计中重视以点带面,不断地学习四篇课文,反复地运用游记知识是其亮点,但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仍有提升空间。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由温州市瓯海区郭溪中学的廖苏苏老师和温州外国语学校娄桥分校的朱楠霸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命题心得分享。他们强调命题要锚定教材,关注学生。《新课标》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所以,当前的考试命题可以反作用于教学样态,必须深入思考情境是否必须、是否适切、是否促进学习。随后,两位老师以样卷为例,深入分析“教学评一致”在命题中的体现。分享命题意图旨在通过测评卷指向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让学生运用好文本,在理解中运用,在运用中提升,关注阅读者从文本中应得的阅读收益,调动高阶思维,来解决阅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在分享中,工作室主持人张寰宇老师亦强调:命题要多去实践,不用一味地赶时髦、学潮流,而要以教材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真正把握命题本质。


短暂休憩后,进入了活动的第三环节。工作室主持人张寰宇老师先是对榕园教师的三节课例进行点评。他认为,三位年轻教师的教学设计及理念较好,情境设计富有创意,教师个人成长速度很快。其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项目化设计时,不要太纠结于概念、评价量表、项目驱动及具体的项目成果,重要的是课堂上的本质改变,如要以学为中心,真正指向生活的情境,真实指向问题解决,这才是万本之标。


活动最后,张寰宇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单元视域下的单篇教学设计与实施》这一讲座。张老师从分享近两年听课心得入手,剖析现今语文单篇教学之现象,紧接着将话题导向“大单元”,对其进行概念层面的梳理。他认为,学习任务的设计应指向知识的探究习得、概念的深度领悟。随后又围绕目标、学生、教材、任务四个方面阐述在单元视域下应如何进行单篇教学设计。张老师指出,单元整体教学是教材单元的结构化,但并不意味着过度舍弃教材单元的建构,而是要依托教材单元,深入勾连、建构教材单元,使其结构化。张老师的讲座既有理论指导,又不乏具体的课例分析,深入浅出,发人深省。
本次工作室活动是一次交流互学的教学提升活动,更是一次资源共享、共同成长的活动。老师们都将带着思维碰撞后的收获,且思、且感、且悟,去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