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理念落地,进一步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炼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2024年1月4日,名师工作室成员齐聚龙港市外国语中学,共赏专家课堂,共研促发展。
课堂教学展示:《史前时期到夏商周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唯物史观初运用》
课堂导入
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名师——泰顺北辰中学的王苏昶老师,以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份“见面礼”“猜猜会是什么”这一话题展开课堂。通过展示中国古代农业飞跃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什么时候?让学生谈谈为什么是这个阶段?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一:感受:生产力的构成
王老师首先运用马克思关于生产力概念的表述引导出生产力的四个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生产技术)。然后出示表格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开始的重要阶段。借助列表比较引导学生将零星的知识结构化,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环节二:感知:生产工具的改变
接着王老师通过系列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的进步带来生产技术的提升和劳动对象的改变”这一抽象的概念。通过开放的句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环节三:感悟:生产力变化的影响
最后王老师借助问题链,设计适切的任务,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飞跃发展的社会影响。借助这一形象认知,引领学生进一步参与思考,理解生产力是影响社会变化的根本因素,形成对历史更深刻的认知。
教学风格阐述:《在平凡中追寻灵动与真实》
  
浙江省特级教师、温州市瓯海区梧田第一中学的张强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轨迹,阐述了自己对教学风格的理解和对思考。
 
 
【为教学风格?我的教学风格是怎样?】
张老师强调教学风格是在课堂上的交流与互动之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化的品质与特点。同时,张强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学生探究真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了简约朴实、真实灵动的教学风格。
 
 
【从教学的轨迹,探寻教学风格的形成】
张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轨迹以及课例,分享了教学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索出了“知识结构+历史社会典故”的课堂教学风格;第二阶段为了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路子,在不断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了“阅读—质疑—探究—答疑—自评互判—拓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风格;第三阶段反对繁琐的教学环节,主张教学资料反复利用以及主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简约朴实、真实灵动的教学风格。
【有关教学风格形成的思考】
关于教学风格的形成,张老师强调:每个人在课堂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而课堂教学风格的形成最终都是为学生服务,为课堂服务,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促进学生发展是一节好课追求的价值理念。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中王苏昶老师根据学情,设计适切的任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零星的知识结构化、框架化,带领学生产生新的认知;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给在座的老师提供了示范。而张特结合自己的教学生涯,不仅让在座老师感知了特级教师的修炼历程及其教学风格,更让大家明白,教学之路无止境,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教学风格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更要坚守“初心”,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