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陈晓雯 > 本市信息 > 陈晓雯“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第21次活动

陈晓雯“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第21次活动

浏览量:306|发表日期:2023-07-13|来自:

深度具身体验 聚焦核心素养

——记陈晓雯送教下乡名师工作室第21次活动

 

别过春花灿烂,夏天御风而来。温州市陈晓雯送教下乡下名师工作室第21次活动暨乐清市陈晓雯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第14活动举行。本次活动分为两天。第一天活动于2023612日在乐清市大荆镇第六小学举行,这也是温州市陈晓雯“名师送教”项目,参加活动的有温州市陈晓雯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温州市陈晓雯“名师送教下乡”工作室全体成员、乐清市陈晓雯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成员、乐清市大荆学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此次活动还通过钉钉进行了直播。第二天的活动于2023614日在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小学分校联合乐清市中小学音乐“三色行动”总结大会以及“中小学音乐'新教学’能力提升”90学时培训”举行。

课堂展示研课标  具身体验促发展

活动第一天,围绕“聚焦艺术素养发展 对话音乐与动作”这一主题展开研讨。第一节课《加伏特舞曲》,由工作室成员屠丝丝老师执教。

屠老师引领小朋友们一起聆听音乐做律动进教室。通过圆圈队形的律动、满天星队形的律动、画图谱等学习方式来体验音乐。观察和体验中学生完整体验了ABA’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最后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屠老师介绍了《加伏特舞曲》以及单簧管。

紧接着第二节课是由李武敏老师执教的《花之歌》。课堂伊始,李老师便将同学们引入一片花的海洋,邀请同学们用动作来表现音乐,让每一朵“花”在指尖“绽放”。课堂从“初见花海”到“走向花海”再到“畅游花海”渐入佳境,学生通过一环扣一环的律动体验,理解了回旋曲式结构。

第三节课是由鲍丹霞老师执教的《牧歌》。鲍老师用一首熟悉的《牧童谣》带领学生律动,为学习新歌做好情绪铺垫。随着鲍老师用四川方言喊了一句“上山喽~放牛喽~”直接将上一环节的律动迁移到《放牛山歌》。接着,鲍老师用“四川盘子”边敲击恒拍,边带领学生用方言念词,又对比聆听了四川山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和云南山歌《放马山歌》以此体验不同生活环境里的方言。

第四节课是由特聘专家朱芳老师执教的《动作即兴》,朱老师以“心灵的起舞---瞬间即兴”为主题展开教学,通过动作,引导学生用心去跳,快乐的去跳。用心体会不同角度的动作,以此来传达自由,没有束缚,随心而舞的教学理念。最后,在原有的动作基础上,结合心跳声,以心脏的跳动——力量的爆发——波浪式跳动为动作主线,结合音乐,以舞蹈的形式呈现作品。

在四节精彩的课例展示完之后,浙江省特级教师陈晓雯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动作是通过音乐世界之桥梁》的讲座。讲座伊始,以《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为载体,学生们随音乐即兴律动,就此拉开本次讲座的序幕。

结合本次四堂课的课例,陈特强调“把每节课所用音乐作品的教学内容作为音乐情感体验的载体,学生在对作品聆听、歌唱、律动、即兴等音乐活动中,实现较强的情感体验,知晓歌唱的实际情境”这一理念。陈特指出以要素结构打通音乐、舞蹈、绘画、戏剧之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

音教深耕为青衿   专家引领育素养

活动第二天,继续围绕“聚焦艺术素养发展 对话音乐与动作”这一主题展开。第一节课《龙的传人》,由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小学部叶倩老师执教。

本课以叶老师范唱《龙的传人》导入,发现学生大部分会唱后提出了直指音乐核心素养的问题:“会唱和唱好有什么区别呢?”学生分别回答了“要关注音色、音准、音区”、“要关注情感”,接着学习了二段体的曲式结构,设计不同乐段的表现律动。学生找准mi re  dol  la四个主要音符,尝试采用它们为歌曲配和声。最后课堂升华到“声和人合”的合唱思想理念。

第二节课鲍丹霞老师再次执教《放牛山歌》,但由于学情不同,鲍老师将这一课调整为“随乐迈步激发情感”、“伴着歌声上山放牧”、“方言学唱劳动体验”、“完整表演放牛山歌”四个主要活动。鲍老师用湖北民歌《牧童谣》带领学生律动开启课堂,师生随音乐围圈行走,踏着音乐的节拍,轻巧地迈步。在“满天星”的聚合中合作学习。最后全班完整地用大荆、乐清、四川三地方言表演唱了《放牛山歌》。

第三节课是《红河谷》,由来自乐清市城东二中的郑亦丹老师执教。课堂伊始郑老师尝试带领学生随音乐做律动,短的音符在手心点节拍,长音右手在空中画弧线。在律动中学生体验了4/4拍子、弱起、以及乐句,接着,学生填词学唱,设计音乐处理,设计合唱,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设计了填充式的合唱、和声叠置式的合唱。最后学生了解了加拿大历史,并尝试了合唱自己配的合唱作品《红河谷》。

下午的活动,主要由浙江省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杜宏斌老师为大家做题为“推进素养立意•音乐歌唱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

杜老师在讲座中谈到“歌唱教学转型”,结合上午的课例,他再次提出“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由教作品转向育素养”、“由知识转向练能力”(教会、勤练、常演)、“善于突破习惯性思维”。杜老师多次强调关键能力,也叫核心能力——“音准”、“节奏”、“和声”,充分肯定了我们乐清的音乐教学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他着重向老师们介绍了能力导向的音乐资质:音调资质(旋律、和声)、节奏资质(速度、拍子、节奏型)、音乐偏好资质(结构、句法、平衡与风格、文化的理解),老师们意识到歌唱教学不光把目光聚焦在作品本身的学习上,而是更加关注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从一年级到五、六年级逐一介绍了每个学段的音乐学习能力目标,注重顺序性学习,建立音乐知识体系而不断层。

他强调每个阶段最基本的音高和节奏的学习,并不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其他音高和节奏,只是关注的重点和要求不同。我们在强调了学习顺序中的音准、节奏的重要时,还要反思每节课是否落实到位,如 只是一种形式,而老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音准、 节拍是否稳定等问题,最后我们所期待的能力形成也终将与我们的理想去甚远。

歌唱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是目的,学唱歌曲既是学习内容(学会歌曲表演、表达情感)也是培养能力和素养的必要途径(学习方法)。这些能力是持续深入地学习音乐以及独立地从事各种音乐的必要保障。

讲座中,杜老师还提出了几点思考:

1.决定学生进行艺术表现的核心能力(或者关键能力)是什么?

2.面面俱到的教学是否能在这么有限的教学时间间内达到音乐能力发展的最大化?

杜老师通过多个案例阐述了艺术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复杂性”。“可迁移性”的特点。整体思维下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在核心素养的统领下,把一节课、一单元、甚至一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在连续性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和创造,最终形成能力。

最后杜老师再次提醒各位老师,要聚焦关键能力发展的歌唱教学的定位。将准确歌唱和有理解、有表现力地歌唱形成一个整体。两种定位不代表两者截然相反而割裂,只是各有侧重。聚焦歌唱的三个关键能力,并不意味着不注重演唱技巧、表现力等,而是更需要关注音准、节奏、和声等基础能力的培养。

 

 

                            撰稿:叶佩薇   张阳阳

                            发布:石婵婵